评价一件书法水平高低优劣,一看笔法,二看气韵,两者缺一不可。笔法丰富精准,体现出书者功底深厚,取法广,得到了古人的真传;而气韵生动,则证明这幅字是“活”的,不死板板滞,形神俱佳。
图片
书法史上很多名家都认为,得魏晋用笔精髓,并在书写过程中流露出“古意”,这样的字才能称为“神品”。按照这一标准,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问题,那就是宋代以后的书法家很难与唐代及以前的前辈们相比了。一是笔法失传,二来就是“尚意”之风使得人们将书法视为抒情的工具。
图片
所以说,如果我们想领略到正宗的用笔技巧,体会到真实的“古意”,就得从宋代之前的作品入手。1900年,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王圆箓发现,洞内所藏的数万件手抄本随之公布于世,其中有一件引起了书坛热议,这部作品也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唐朝名家是怎么写字的,什么才叫有“古意”。
图片
1908年,法国人伯希和将此作买走,至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,文物编号为4764。此作是一张残纸,纵30.3厘米、横118厘米,共10行、200余字,字迹大小不一,小的有2厘米,大的字径约4厘米。
图片
此作作者是当时的“抄经生”,据学者考证,以此帖的水平来看,显然出自官方抄经生之手。他们接受过专业的训练,取法广,用笔也扎实,启功盛赞他们水平不输欧虞褚薛、王知敬等人。
图片
敦煌残纸4764的作者明显取法于颜真卿,全纸书写方式和气息都酷似《祭侄文稿》。笔法丰富,先逆锋起笔,再衄挫、调锋、按压、蓄力,行笔中锋为主,笔画遒润苍健,骨肉匀称,有提有按,轻重、粗细、疾徐对比明显。
图片
此作用笔深得颜真卿“篆籀”笔法真传,转折后圆转,考验腕力,如“折钗股”富有韧性和张力。这就是“古意”的体现,不仅取法于晋唐,还进一步上追汉魏,从篆隶二体中汲取灵感。结字奇崛多变,因字赋形,颜真卿行书结构紧凑,内紧外松,整体给人以圆浑饱满的姿态,而4764也是如此。
图片
值得注意的是,这张残纸上有一部分是作者临摹的《兰亭序》,这可以证明两个问题,一是书者取法极正,二是当时《兰亭序》是很多书法家的范本,其真实性可靠。
图片
“碑不如帖,帖不如稿”这张手稿残卷为我们展示了唐人书法最真实、最自然的状态,比很多名帖价值都高,后世很多人标榜古意、矫揉造作,还不如这部作品随便一个字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